你知道怎麼站在自己這邊嗎?發生任何問題,在他人還未反應之前,你就先責怪自己了。
《過度努力》每個「過度」,都是傷的證明。
這是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在2021年出版的著作,在我幾年前嚴重憂鬱症後期,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刀片,會精準割在我曾經的傷口上。
目錄
過度努力的你,有站在自己這邊過嗎?
這是我看完後最大的感受,我幾乎從來沒有站在自己這邊過,「我必須夠好才有人愛我」、「他們會這樣對我是因為我不夠好」,我把自己縮得好小好小,只為了滿足一個虛構的目標與認同。有沒有可能,是他們不夠好,才會這樣對待他人、傷害幼小的我?小時候的我壓根沒想過這種可能,我只會把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,我從來沒有站在自己這邊為自己說話和保護自己過。
孩童時期的「全有全無」,期待落空又落空
書中提到孩童時期容易有「全有全無」的心態,我們會有一個理想被對待的期待,被保護、被無條件地愛著、不會被拋棄,所以當對方不符合我們理想的時候,期待就會破滅,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。而所謂的成長就是理解「每個人活在這世上,都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,而是為了他自己」,當我們不再期待他人的拯救與保護,而是照顧自己時,我們的心就不會停留在「受傷的孩子」,而是勇敢的往為自己負責的成人路上邁進。
這是一段很客觀的文字,但過程很難熬,試想一個還需要有人幫忙鞏固堡壘的孩子,一次次被破壞城牆,一次次用小小的手重建,想著我還不夠努力,再努力一點得到認同,他們就會回應我的期待,但不管如何努力從來都沒有得到回覆…即使長大後理解,那些不是我的問題,是對方沒有能力給予和保護我,但過去的傷,身體會記得,所以還是一直重複努力著。
當追求認同成了身體記憶
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不知道從何而來的被認同感?為了這些認同感無止盡的以自己不夠好的想法傷害和強迫自己前進,因為過度努力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做任何事都帶有目的,得到目光和認同的目的,做給別人看的目的,好努力,但也好無助、好空虛。
「我想要更站在自己這一邊。我想要保護我自己,不要隨便讓別人定義我、貼我標籤。」
接納全部的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從我覺察自己的問題到現在也好幾年了,還是很常會落入慣性的自我責怪思維。我們每個人先天家庭和後天經歷都完全不一樣,而大多數的人總是習慣看著別人、看著自己沒有的。
「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?」
一直都希望能做到接納自己,接納不肯承認那個努力要命的自己,告訴自己不夠好也沒關係,就算真的不夠努力也沒關係,不管外界眼光如何,不管我是怎樣的人,我都值得我自己的愛,那是全世界最安全、最穩固的愛。
我從沒有愛自己過,得到別人的愛和認同不可控,但愛自己和認同自己可以學,而那是每個人天生內建的能力。
接納自己,自在地存在著
我的目標不是要什麼強大的自信,而是可以自在地存在,我看過一些人身上有這種特質,不是他多厲害、多有能力或多有自信,而是不管他在任何環境都全然地接納自己,自己的不足、自己的優勢、自己就是一個多麼獨特的個體,在突出的環境不驕傲、在弱勢的環境也不自卑,只是自在地存在著,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人。
我也還在練習可以成為這樣全然接納自己,喜愛也了解自己的獨特的人。